媒体聚焦
【媒体报道】我湿气重么?yabo正网 中医科主任司国民为您解读:中医所说的“湿邪”到底是什么?
(主讲人:yabo正网 中医科、治未病中心主任 司国民)
湿字分开,左边是水,右边是显,水明显了,于是在体内聚集成湿邪。
现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,身心压力增大,饮食无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导致脾胃受损,湿邪内生,很多人因此患上了脂肪肝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,甚至恶性肿瘤等疾病。
“我湿气重么?”
很多人到医院去,会问大夫“是不是我湿气太重啊?”
其实湿邪为患,有它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,我们从上到下来看一看。
水气一蒙,气就上不去,甚至是往下走的,所以头就感觉昏沉沉的,像裹着一块布一样,也有身体的困重,四肢的沉重,浑身不舒适,似乎身上附着重物一般。
在很多南方潮湿的地方,人经常有一种昏沉感。
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,有些人一刷牙总会恶心、呕吐,嗓子里边有种丝丝拉拉的、不干净的感觉,且有吐痰,这时候就是痰湿偏盛了。
气机升不上去水谷精微就停留在中间了,出现肚子胀胀的,不愿意吃饭或饭量下降,口淡、口黏乏味、口渴却不想饮水、倦怠乏力等表现。大腹便便多是痰湿体质,有些人其他地方不胖,唯独腹部肥满松软得惊人,也大多是痰湿。
大便不成型和大便湿黏,不易冲走或冲走后还有些许残留,那就是湿。拉完又想拉,拉不干净,那种感觉还是湿。
由此引申,人体出现的所有黏性的东西全部是湿,比如小便的浑浊,湿疹浸淫流水,妇科的带下,带下是黏的,白带是寒湿,黄带是湿热。眼屎多为黏的,油性皮肤油腻的,油性头发油腻的黏,舌上舌苔是黏的,这些都是湿。
中医专家怎么说?
中医认为,脾是运化水湿的,如果脾受到了伤害,水湿则无法完全运化,于是就会在身体内堆积,久而久之,湿气往往会引起其他病痛。
湿邪最为难治,因为湿的渗透能力极强,湿邪一般会与别的邪气相互为患,狼狈为奸。
我们可以把人体停聚的水湿比喻成一口装满水的大锅,如果想让水尽快的消失,可以有很多办法。
比如打开锅盖,放上干燥的土,在锅底下打开个小洞,在锅底加一把火,这就是化湿、利湿、渗湿、祛湿、除湿、燥湿、收湿、胜湿,是中医治湿的八种方法。
怎么吃可以祛湿邪?
对于众多吃货,都想通过饮食来改善,首先要知道该吃什么,然后更要知道不该吃什么。
如果把一个人的身体比喻成一盆花,如果浇水太多就容易助长水湿,水湿太多停留在泥土里,植物就会烂根,所以我们会在花盆底下开一个排水小洞,中药里的排水小洞”,就是薏米。薏米擅长清热利小便,多余的水分通过小便排出体外,达到渗湿健脾消水肿的作用。
另一方面,这个泥土就是脾脏。而山药、莲子和芡实都是健脾的食材,使脾土变得松软肥沃透气,大大提升了脾脏运化水湿的能力。大家都知道,种地的时候一般先要松松土,因为土地一松,气跟水液在里面就能够初步运行,同样的道理,换成现代的操作就是吃饭时七八分饱”。
吃饭吃到七八分饱,此时脾胃有运的空间,而吃到十二分饱,脾完全缺少一个运转的空间,运不转就会停下来。
脾是阴土,它怕湿,所以它喜欢什么?当然是阳气(中医很少说脾阴虚),它喜欢干燥,不喜欢湿润。
锅巴是很好的食物,一是因为锅巴的特征是温的,倒推十来年前,我们用普通的锅煮饭,锅底是有锅巴的,这时我们吃的这餐饭,其实是温性的,现在少了锅巴的饭,让脾少了一个暖的来源。二是锅巴是干燥的。脾喜燥恶湿,很适合脾的生理特征。葱、姜、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,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,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,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,病症就会有所缓解,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。
湿重的人,肥腻和滋阴的东西都要少吃。但是大部分补血药都是滋腻的(阿胶之类),美容的也是滋腻(比如燕窝),要吃阿胶、燕窝之类的,需要在补脾去湿的基础上吃。
冬瓜是凉的,它利水作用很强,对于体寒的人,吃的时候加生姜,可有效去除冬瓜的凉性。
荷叶是好东西,荷叶还能减肥(但是用量要很大),荷叶能生升,能祛湿,又香,又醒脾。
当时的鲜品最好了。
常用中成药,如补中益气丸、参苓白术散、四君子丸、香砂六君丸、六君子丸、藿香正气水(丸、口服液)、二陈丸等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。
专家简介
司国民,医学博士,主任医师,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为yabo正网 中医科主任、治未病中心主任。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”,“山东省名中医”,“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工作指导老师”,山东省“国医杰出精英”,“yabo正网 十佳医师”,首届中国医师节“省医工匠”。获2019山东“中华医药贡献奖”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、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。国家首批流派研究“山东伤寒流派”的主要传承人。
精通仲景之学,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,尤其对肾病(男科疾病)、脑病(神志疾病)有深入研究。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和神志疾病、肾脏疾病和男科疾病,取得显著疗效。近年来开展运用膏方、药饮等对慢病、亚健康进行调理,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。